
当我们将国家的未来交付给“一人一票”的民主洪流时,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?
这个问题,在英国脱欧公投的那个清晨,以一种近乎荒诞的方式,击中了无数人的心。
许多英国人在投票结果公布后,才恍然大悟,开始在网上疯狂搜索“欧盟是什么”,那一刻的“清晨悔意”,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。
人们投票时可能只是凭着一股情绪,或对现状的不满,却没意识到这一票将如何彻底改变自己和国家的命运。
这种看似“民主”的选择,有时却像一颗裹着糖衣的毒药,诱惑我们在短期利益的甜蜜中,亲手埋葬了长远的未来。
还记得美国加州1978年的“第13号提案”吗?
那年,加州人民高高兴兴地投票通过了这项提案,大幅削减了房产税。
这在当时看来,无疑是给所有业主发了个大红包,大家拍手叫好,觉得生活一下子轻松了许多。
可是,几十年过去了,这个“甜蜜”的决定,却让加州付出了沉重代价。
曾经引以为傲的公立教育系统,因为税收锐减而资金枯竭,从全美顶尖跌落;基础设施年久失修,公共服务质量也大打折扣。
就像一个家庭,为了眼前少花点钱,把孩子教育和房子维修的预算都砍了,短期内省下了一笔,但长期来看,孩子的未来和家庭的资产都在悄然贬值。
这个例子,活生生地告诉我们,当普通民众只看到眼前的“小确幸”,而忽略了公共政策的复杂性和长远影响时,那张神圣的选票,可能就会变成一把双刃剑,割伤的不仅是自己,更是整个社会。
别以为这种事只是现代社会的“特产”,其实,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雅典,民主的弊端就已经显露无遗。
古雅典的“陶片放逐法”,那可真是“一人一票”的极致体现了。
每年,公民大会都会投票决定,是不是要把某个可能对城邦构成威胁的政治人物放逐出去,根本不需要什么审判,也不用拿出具体的罪证。
最有名的案例,莫过于公元前482年的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。
这位老兄,那可是战功赫赫,声望极高,尤其以“公正”闻名于世。
结果呢?
他不是因为犯了什么大错,而是因为“太公正了”,竟然被投票放逐了!
据说当时有个不识字的雅典农民,请求阿里斯提德帮他在陶片上写下“阿里斯提德”的名字,理由竟然是“听腻了大家总说他公正”。
你看,一个国家的命运,一个英雄的去留,有时就这么被一股莫名其妙的情绪,甚至一点点嫉妒心给左右了。
这简直就是把个人情绪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,令人哭笑不得。
而把目光拉回到我们当下,就在不远的纽约,一场大选的结果也让很多人大跌眼镜。
马姆达尼的胜选,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政策之争,更像是一场人口结构变化的“摊牌”。
你以为选举就是比谁的政纲更吸引人吗?
不,很多时候,它比的是谁家的“人多势众”。
过去二十年,纽约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剧变,白人、犹太人口有所流失,而年轻人和非白人选民的比例却在快速增长。
这些年轻的选民,他们面对的是高得离谱的房价,还有沉重的经济压力,自然对现有的体制和建制派充满了不满。
他们不再是“沉默的大多数”,而是用脚投票,用手投票。
当这些“新生力量”的投票率飙升,当马姆达尼获得了他们压倒性的支持,结果就没什么悬念了。
这不就是明摆着告诉我们:当一个群体的诉求被长期忽视,当他们感到被边缘化时,他们就会用最直接、最粗暴的方式——选票,来颠覆一切。
这哪是什么深思熟虑的选择,更像是情绪的大爆发。
所以,我们不禁要问,那些所谓的“文明基石”——投票权,它最初的设计逻辑究竟是什么?
回溯到古罗马和美国建国初期,你会发现,当时的投票权可不是人人都有的,它和财产、纳税、甚至兵役这些义务紧密挂钩。
那会儿的理念是,“有恒产者有恒心”,意思就是,只有那些拥有财产,为社会做出贡献,与国家利益深度绑定的人,才有资格参与国家的重大决策。
他们需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,因为他们的身家性命都和国家的命运捆绑在一起。
这并不是什么歧视,而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理性考量。
他们把投票权看作是一种责任和资格,而不是与生俱来的权利。
这种制度设计,旨在确保国家的决策掌握在那些有能力、有担当、有远见的人手中,避免国家被那些短视、冲动或不负责任的决定所裹挟。
可如今,当“一人一票”成为不可撼动的“天条”,当投票权被无限扩大,我们是否也一并扩大了不确定性和风险?
我们手中的这张选票,究竟是建设未来的砖石,还是砸碎一切的铁锤?
钱龙配资-炒股配资开户技巧-配资安全平台-股票如何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