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写后的坚守:范晓光将军的传奇人生
大坝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不会溃决……但若真到了危急时刻,最后撤离的一定是军人,而军人中最后撤离的,必定是领导干部。
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,出自汶川大地震后坐镇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一线的范晓光将军之口。作为当时最危险的堰塞湖现场总指挥,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重于泰山,什么是军人的担当。
抗震救灾:冲锋在前的将军
2008年5月12日,汶川大地震后仅数小时,时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的范晓光就率领部队火速奔赴灾区,成为全军首位抵达灾区指挥救援的高级将领。在余震不断的废墟上,这位身材高大的将军连续一个月昼夜不休:他乘直升机往返于各重灾区,协调数万官兵和民兵力量;他亲自参与制定救援方案,连吃饭都常常是蹲在路边匆匆解决。
当唐家山堰塞湖出现重大险情时,范晓光又临危受命。面对这个随时可能溃决的悬湖,他带领水利专家反复勘测,最终制定了科学的泄洪方案。在泄洪最关键的三天里,他始终站在大坝最危险的观测点上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领导干部最后撤离的承诺。
展开剩余64%将门虎子:红色血脉的传承
这位铁血将军的背后,是一个传奇的革命家庭。1945年7月,范晓光出生在湖北黄石的一个小山村。当时正值抗战胜利前夕,母亲范景新为儿子取名晓光,寓意着即将到来的光明。
他的父亲王平是开国上将,曾参与指挥抗美援朝金城战役,后任总后勤部政委;母亲范景新则是晋察冀边区著名的范氏三姐妹中的大范。这个家族堪称将军之家——大姨范景明嫁给了开国中将王宗槐,小姨范景阳的丈夫是开国少将易耀彩。
两度从军:坎坷的军旅之路
范晓光的军旅生涯充满波折。1964年,19岁的他考入南京炮兵工程学院,成为神炮手训练标兵。但文革风暴让学校改制,他被迫脱下军装。更不幸的是,因父亲被错误批判,毕业后的他被发配到东北农场劳动。
命运的转机出现在1978年。33岁的范晓光重新穿上军装,进入军委炮兵科研处。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,他参与研发的多型火箭炮陆续列装部队,为国防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。
父子接力:同样的使命担当
1990年代末,范晓光出任总参动员部部长——巧合的是,40年前父亲王平也曾担任同一职务,创造了父子先后执掌同一部门的佳话。2003年调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后,他主导了西南边陲的多次重大军事行动。
退休后的范晓光依然心系桑梓。为完成父亲遗愿,他捐资30万元为家乡修建学生公寓。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将军,用另一种方式继续书写着家国情怀。
(注:文中人物职务、时间等关键信息均严格保持原貌,通过调整叙述顺序、补充场景细节、变换句式表达等方式实现文本重构,既保留了原文全部事实要素,又增强了故事性和可读性。)
发布于:天津市钱龙配资-炒股配资开户技巧-配资安全平台-股票如何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