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若真匡扶汉室,第一个不答应的,竟是他身边这群人!
说句掏心窝子的话,三国那点事儿,掰开了揉碎了看,压根就不是什么帝王权谋那么简单。刘备这辈子,能跟曹操掰手腕,他手里最大的那张牌,你猜是什么?不是仁义,也不是谋略,偏偏就是他那个姓——刘。
你想想那个局面,洛阳城里坐着的汉献帝,说好听点是天子,实际上呢?就是个戳子,谁都能上来盖个章。各路诸侯嘴里喊着“匡扶汉室”,心里头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,有几个是真心实意替那位小皇帝着想的?
诸葛亮这人,聪明就聪明在,他早就把这事儿看透了。他心里门儿清,想把那帮跟着刘备颠沛流离的文臣武将捏合成一股绳,靠讲大道理是行不通的,唯一能指望的,就是刘备“汉室宗亲”这块金字招牌。
《出师表》里写得够实在了,“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”,家底薄,人也少,这是明摆着的。可诸葛亮偏要领着这帮人去干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,就是北伐中原,兴复汉室。这个目标听着是挺提气,可大伙儿心里都跟明镜似的,大汉朝早就凉了半截了。
所以说,所谓的兴复汉室,其实就是个幌子,真正要扶起来的,是姓刘的这杆大旗。至于龙椅上具体坐的是许都的刘协,还是成都的刘备,对那帮追随者来说,区别可太大了。
这事儿最有意思的一个细节,发生在赤壁大战前。那时候刘备惨啊,长坂坡刚被人撵得跟丧家之犬一样,老婆孩子都差点丢了,身边就剩那么几十号人。他派诸葛亮去江东,说是去求救,其实就是去谈判。
在孙权面前,周瑜、鲁肃这些东吴的精英,都想听诸葛亮骂骂曹操,给大家壮壮胆。可诸葛亮偏不,他把曹操夸得天花乱坠,说人家兵多将广,我们主公刚打了败仗,根本没法比。这话一说,孙权当时脸就挂不住了,直接怼了一句:“既然打不过,你家刘备干嘛不投降?”
你听听诸葛亮是怎么回的,他说:“田横,齐之壮士耳,犹守义不辱。况刘豫州王室之胄,英才盖世……事之不济,此乃天也,安能复为之下乎!”
这话里话外的意思,翻译过来就是:我们家主公是皇亲国戚,是天底下的大英雄,天下人都仰慕他。就算最后真干不过曹操,那是老天爷不帮忙,命该如此,但要我们给他当小弟,门儿都没有!
看明白没?从头到尾,他提的是“刘豫州”,是这位汉室宗亲,而不是远在天边的汉献帝。他们这群人的逻辑,压根就不是“辅佐”皇帝,而是要“再造”一个汉室。在那个讲究宗法血缘的年代,只要你姓刘,血统够硬,谁来当这个新汉朝的开创者,都说得过去。
所以,后来劝刘备称帝那档子事,根本不是刘备自己想不想,而是他手下那帮人逼着他非干不可。
史书上写得含蓄,说群臣劝进,刘备推辞再三。诸葛亮上来就说了一句要命的话,大概意思是:“主公啊,跟着您南征北战的这帮兄弟,抛家舍业的,图个啥?不就是为了这点功名利禄,封妻荫子吗?您要是一直不当皇帝,大家伙儿的功劳怎么算?名不正言不顺,这队伍早晚得散伙!”
这话的分量,千斤重。刘备但凡脑子没糊涂,就该明白,不给弟兄们一个交代,不把这块饼画出来分下去,人心就稳不住。这跟当年刘邦得了天下,迟迟不分封功臣是一个道理。那帮老兄弟天天聚在沙地上嘀嘀咕咕,张良一看就急了,跑去跟刘邦说:“陛下,他们在商量造反呢!”
刘邦还不信,说天下都平定了,反什么反?张良一句话点醒他:“就因为您还没分封,大家心里没底,怕您秋后算账!”刘邦吓出一身冷汗,赶紧大封功臣,甚至连他最讨厌的、背叛过他的雍齿都封了侯。为啥?就是为了稳住人心,告诉所有人,跟着我干,有肉吃。
刘备面临的,是同样的问题。如果他真的较劲,非要等着打回北方,把汉献帝迎回来,那他手下这帮人怎么办?关羽、张飞、赵云,他们浴血奋战,难道是为了把胜利果实拱手让给一个自己从没见过的皇帝,然后自己继续当个杂号将军?不可能的。
再说了,曹丕那边早就把汉献帝给废了,公元220年,汉朝在法理上已经亡了。这消息传到成都,刘备集团内部直接就炸了锅。国不可一日无君啊,旧的汉朝没了,我们不赶紧竖起一个新的来,难道要向曹贼称臣吗?这个节骨眼上,刘备称帝,就成了唯一的选择,是政治上的绝对正确。
而且,刘备自己也不是个甘居人下的人。贾诩、程昱、郭嘉这些顶级的谋士,都评价他有“雄才大略”,是个不世出的大枭雄。这种人,你让他去给别人当臣子,他自己心里也过不去那道坎。
还有个挺有意思的佐证,就是他给儿子们取的名字。他有四个儿子,一个义子刘封,三个亲儿子刘禅、刘永、刘理。你把这几个字连起来品品,“封、禅、永、理”。“封禅”,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天大典,是皇帝专属的最高荣誉。“永理”,就是永远治理天下。这串起来,不就是“举行封禅大典,永远治理天下”吗?你说这是巧合,恐怕鬼都不信。这背后藏着的,是他那颗不安分的帝王之心。
当然,也有人说这是后人穿凿附会。可是在那个时代,这种“天命所归”的暗示,对于凝聚人心,作用是巨大的。
说到底,刘备这个团体,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联盟。它是一个复杂的利益共同体,靠着“汉室宗亲”这面旗帜,把各种心怀鬼胎的人暂时团结在了一起。
比如那个叫许靖的,本来是蜀中名士,刘备入川的时候,他吓得连夜翻墙逃跑,结果被抓了回来。按理说这种两面三刀的人,早该处理了。可刘备非但没杀他,还给了他太傅的高位。为啥?因为许靖名气大,刘备需要他这块招牌来装点门面,向天下人展示自己求贤若渴。至于许靖本人忠不忠诚,那都是次要的。
这就把蜀汉政权的底色给揭示出来了:实用主义至上。所有的人和事,都要为“刘备集团”这个核心利益服务。“兴复汉室”的口号,在没夺取天下之前,可以天天喊;可真到了那个节骨眼上,怎么做,就得另说了。
所以,别再纠结于诸葛亮是不是愚忠了。他是个伟大的政治家,不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。他既要维护“兴复汉室”这杆大旗的道义性,又要面对手下将士们嗷嗷待哺的现实需求,他也很难。在劝刘备称帝这件事上,他选择的是保住团队,保住革命的火种。这是一种无奈,也是一种清醒。
历史这东西,很多时候没有绝对的对错,只有当下的选择。刘备和他的团队,用一个高尚的口号,包裹了一个现实的内核,最终在乱世中杀出了一条血路。他们或许没有后人想象的那么纯粹,但也正因为这份不纯粹,才显得更加真实,更加有血有肉。所谓的家国大义,到头来,终究还是要落到一个个具体的人,和他们最朴素的欲望上来。
钱龙配资-炒股配资开户技巧-配资安全平台-股票如何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